小眾打卡成標配,香港旅遊「邊界感」如何守護?
隨著旅遊業的逐漸復蘇,社交媒體的「打卡之風」正將來港遊客不斷吹向居民日常的工作生活區。旅客們越來越偏向尋找遠離傳統旅遊區「小眾」的打卡地,以求拍到更加與眾不同的照片。
部分居民反應,這種旅行方式打擾了他們正常的工作與生活。大量遊客湧入街头巷尾,打破了香港居民與遊客的平衡,挑戰著城市既有的「邊界感」。當觀光帶來的經濟效益與居民生活品質被放在天平兩端,香港該如何平衡?
在內地社交媒體小紅書上,旅遊打卡熱潮悄然興起。其中,「#香港打卡」這一話題總瀏覽量已達到15.64億,總參與人數達到43.2萬人次。在小紅書用這個話題進行搜索,截止2025年8月18日,單個帖子最高獲得6.4萬點贊。
除了於維多利亞港、太平山頂等著名且傳統的热门景點,「旺角金魚街」、「堅尼地城」和「怪獸大廈」等或「小眾」或「高級」的地點也頗受遊客歡迎。許多人希望借著這些打卡機會,證明自己「不白來」,也期待這能借著遊覽的機會更深入了解當地文化,提高旅遊質量。
除了「旺角金魚街」之外,「堅尼地城」,和「怪獸大廈」也是受欢迎的打卡胜地之一。在坚尼地城,许多游客专门来到地铁站旁的高地,穿过篮球场打卡海景街景,引发打球市民以及周邊小區居民的不滿;不過,部分位於港島居民區的商鋪因看好社交媒體打卡商機借機開店,收穫經濟效益。

香港理工大學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的副教授梁堯忠指出,社交媒體的普及和疫情後的經濟下行,是人們旅遊行為轉變的原因之一,但更關鍵的因素在於社交媒體的深入普及。
「打卡趨勢在社交媒體上的流行是在疫情前後出現的。因為在疫情的時候,有太多的人不得不待在家裡,大家已經習慣用社交媒體來收集信息,並分享日常生活,」他補充道。
疫情之前,香港因關稅少,價格低,種類全,貨品好受到內地遊客歡迎。低價保質的藥品以及高端奢侈品等,讓許多內地遊客把」掃貨「為來港旅遊的目的,更是把尖沙咀、銅鑼灣、上水等地封為「購物天堂」。
然而,疫情的到來似乎讓昔日的購物天堂失去了吸引力。香港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,與2017年相比,2024年全年珠寶首飾、鐘錶及名貴禮物的銷售額下降了約65%。尤其是2019至2020年間的波動下降最為劇烈,並在2020年2月達到4700萬港元的最低點。值得注意的是,2025年2月該商品的銷售額同樣表現疲軟,僅有4800萬港元,成為近期的最低點。
2023年2月6日,香港與內地全面恢復通關,以期提振旅遊經濟。但奢侈品零售額並未因此回升至疫情前的水平。
梁教授表示,香港政府目前希望通過增加旅客數量來彌補人均消費額的下降。為此,政府也在鼓勵自由行旅客深入探索香港。這樣做會給香港更多地方帶來客流量,從而進一步增加本地餐廳、零售店等中小商戶的收入。
他進一步解釋,從打卡者的角度看,在社交媒體上發布景點打卡照,已成為人們在旅遊時向親朋好友「炫耀」的新方式。游客會通過社交媒体打卡分享自己的經歷,向朋友或社交圈里的人展示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方式。
「在學術界,我們對此有一個專門的術語,稱為『社交炫耀』(social bragging),」他说,「我(游客)希望藉此展現自己具備前往那個地方旅行的能力,並能在當地享受很好的旅遊體驗。」
25歲的魏女士通過小紅書話題搜索,選擇在八月一個天晴的下午來到攝堅尼地城海景的「出片聖地」打卡拍照。但從廈門到來的她卻發現這個打卡地與她的預想有些許不同。
「來之前我以為這裡是比較港式的(地方),來之後沒想到就是一個籃球場,」她說。
和魏女士一起到來的還有許多遊客和攝影愛好者。他們聚集在堅尼地城地鐵站C出口旁的球場外圍,將鏡頭對準鐵絲外的獨特海景。日落時從這裡望去,可以將港式建築中間的海景、充滿懷舊感的街景與行駛的電車盡收眼底,形成一幅獨特的城市剪影。
在小紅書,#堅尼地城籃球場 這個話題標籤於2023年8月底創建,並在數月內受到廣泛關注,引發了大量討論。隨著越來越多遊客的照片分享,這個風景獨特的打卡點迎來「打卡」熱潮,並在12月受到新聞媒體的關注與報導。
魏女士觀察到打卡點附近有本地居民正在打籃球,她表示:「我不知道會不會影響到他們。(居民)或許已經見怪不怪,習以為常了吧。」
然而,大量遊客的湧入,確實對在籃球場運動的居民造成了不小的困擾。在堅尼地城居住了十幾年的Kevin,是網紅籃球場的常客。他抱怨說,大批遊客聚集在鐵絲網外圍拍照,干擾了包括打球在內的日常活動,不僅佔用空間,也破壞了運動的氛圍。
「近兩年籃球場來的遊客增加得尤為明顯,尤其是疫情之後,」他說。他認為遊客的打卡拍照行為不僅讓打球等日常活動受到困擾,也會侵犯居民的隱私。
由於打卡拍攝的遊客聚集處在其中一個籃球框旁邊,Kevin即使很小心,也會擔心傷害到正在拍照的遊客。
「我們打籃球時,有時球會不小心碰到遊客」,他說,「我們尤其拍砸到女生,因為女生比較敏感。」

此外,他和家人也會擔心出現在遊客的鏡頭中。「我有個小孩,我老婆很注重隱私權,每次我們經過都會擋住小孩,」Kevin解釋說。
位於籃球場附近的觀龍樓,近年因周邊景點於社交媒體上熱度攀升,為防止遊客進入屋苑範圍「打卡」拍照,屋苑物業管理處同樣加強了出入管理,以保障居民生活安寧及私人空間。他們在屋苑的主要入口張貼「禁止外人進入」的告示,同時增派保安人員駐守,嚴格查核進出人士身份,以防外來遊客闖入。

而位於港島東側鰂魚涌的怪獸大廈則呈現出另一番情境。怪獸大廈其並非單一建築,而是由五棟老舊樓宇——福昌樓、益昌大廈、益發大廈、海山樓、海景樓——相連而成的複合體。
它以其鬼斧神工般的密集建築風格聞名,密密麻麻的窗戶如同蜂巢般層層疊疊,勾勒出井然有序又充滿壓迫感的建築幾何學,因而得名怪獸大廈。
電影变形金刚四上映後,在国内外社交媒体受到关注,引来中外游客的打卡合影。住在這裡居民的社交場所是樓宇圍出的兩座天井,其因呈現出獨特的「U字型」,也成為許多遊客和攝影愛好者的熱門打卡景點。

在八月的一個星期六,記者到怪獸大廈內其中一座天井進行實地探訪,發現雖然天井四周環繞的樓宇則有保安看守,需要居民刷門禁卡才能進入,但是天井本身是一個開放性區域,任何人均可自由進出。
「遊客從早到晚(在天井這裡)走來走去,有很多旅行團帶遊客到這裡來,甚至下雨的時候也有人來,」在怪兽大厦生活三十余年的住戶洪太說。80岁的洪太在接受采访时正在天井游客聚集处整理回收纸壳箱,她和他的兒子以此為生。
洪太表示,遊客雖然多,但是正常生活不會受影響。「他們(遊客)妨礙我做事,我就叫他們讓開些,就不會妨礙到我。或者我自己從旁邊走,」她說。
另一位65歲的居民許先生則透露,為了避免隱私被侵犯,幾乎每戶居民都會在窗外加裝鐵絲網。
不过,梁教授表示, 拍照和分享看似不產生直接經濟效益,但它能激發潛在遊客的興趣,鼓勵他們來港旅遊或重遊,从而形成一种 這是一種隱性的經濟效益。
开在天井楼下的纪念品店城舍就是很好的案例。老闆Carrie坦言,她就是看準了「怪獸大廈」的旅遊潛力而來開店。「大家互相尊重,其實遊客來看看沒什麼問題,」她說。
除了Carrie的店舖,天井一楼近年也多了咖啡館、甜品店和紀念品店,和居民区的理髮店、便利店等老店共存。遊客帶來的龐大客流,為這些店店铺注入了新的生命。

這些生活在「怪獸」腹地的人們,沒有選擇抱怨,而是以各自的方式適應著、共存著。怪獸大廈中居民與旅客的相處模式,為如何平衡「居住」和「旅遊打卡」提供了一個現實可行的解決方案。
梁教授也認為,平衡遊客於當地居民的關係,在於「互相理解」。居民應更多看到遊客所帶來的經濟效益,而不僅聚焦於生活上的不便;遊客也需意識到,自己所參觀、拍照的場所,實則是他人日常生活的空間,拍照參觀雖然無可厚非,但應盡量減少對居民的打擾。
此外,梁教授也建議政府積極利用社交媒體進行引流。例如,可邀請知名人士或網絡紅人,推廣熱門打卡點之外更多樣、更具本地特色的遊覽地點,從而引導遊客分散至不同區域觀光。這不僅能豐富遊客的體驗,也讓香港多元的旅遊資源得以展現——畢竟香港的魅力絕不僅限於幾個標誌性景點,還有許多獨特區域尚未被廣泛認知。
「這樣既能讓遊客願意延長在港停留時間,也能推動旅遊可持續發展,」梁教授說。
這一思路與香港政府目前的政策方向不謀而合。在2024年12月公布的《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.0》中,「可持續」一詞被反覆強調共17次,顯示出政府將可持续旅遊作為未來重點發展策略的決心。
在該文件中,立法會亦強調,受限於有限的城市面積,為確保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,香港需要進行積極管理並平衡社區需要,避免影響旅客體驗及居民生活。
「邊界感」不是一道拒人於千里之外的牆,而是讓彼此都能安心靠近的合適距離。
「歸根結底,雙方(遊客和居民)都需要相互理解彼此的立場與得失,唯有如此,才能共創和諧的環境,」他總結道。